IMAG3220  

 

Interstellar 意指「星際」,一如international意指「國際」,這點不消說了。所以這個故事,打從一開始就聲明,他要說的是一個星際航行的故事,而且是以接近真實的樣貌述說故事的。

是的,這是一部「硬科幻」(Hard SF),而且硬得不得了。(反之,「軟科幻」Soft SF是不需要什麼科學的)

第一部硬得不得了的科幻電影是Stanley Kubrick在1968年的 2001: A Space Odyssey,他在沒有CG的時代拍出了宇宙航行的真實面貌,如無重力飄浮、以旋轉模擬重力等等,這可是在人類登月之前的電影。(當然,其實他有 NASA 的科學家當顧問)他的成就令後來的幾部太空航具都以這電影命名(沒記錯的話,是登月小艇 Odyssey和發現者號太空梭)。

2013的電影Gravity也很硬(姑且不論情節中從一個太空站到另一個太空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故事說得很流暢,即使不懂科學的人也可以看得十分緊張刺激。

2014的Interstellar看來是要挑戰觀眾對硬科幻的耐力,它用上 gravity 也不敢用的「理論物理學」,而且黑洞(相關術語有奇異點Singularity、事象地平線Event horizon、蟲洞Wormhole)、中子星(Neutron Star)、相對論(Relativity)、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提了一點)、時–空連續體(Time-space continuum)全都用上啦!

OK,看我寫到這裡,別說沒唸科學的人投降,恐怕唸科學的人也投降了。

且慢!其實導演超會講故事的(別忘了他曾寫出 Inception 這種驚人的故事),這部片子雖然片長2小時49分,卻一點也不讓你有寧可上廁所也不擔心錯過故事的念頭,故事中的掙扎、親情、張力就有夠好看的。

在歐美國家,寫給大眾讀的科普(Popular science)讀物向來是書店中重要的類型(genre),台灣在這20年來,從天下文化出版社出版一系列歐美名家的科普開始(早期有名如《混沌》、《全方位的無限》等書),到今日許多出版社紛紛也出版這一類型的讀物,各種宇宙學和理論物理學也陸續被介紹到華人社會,至少有一批人對大爆炸宇宙論、時間旅行理論等等都不陌生,所以 Interstellar 在台灣是不愁沒觀眾的。

另一批人是完全不懂這些理論的,不過你可以自動跳過聽不懂的部分,看故事就好啦。比如「四度空間」吧,電影中很貼心的解釋了一句:「在四維世界,時間是空間的一部分。」如果觀眾的耳朵(或看字幕的眼睛)沒錯過這句,那對於最後出現的四度空間畫面就不會太不明白了(這畫面真的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電影演出來!超感動的!)

不過,我在馬來西亞看電影的時侯,原本幾乎滿場的電影院,看了一半之後,坐在我後面那一整排的高中生就消失了。好吧,一群同學約好看電影,可能以為有大量動作片橋段的,結果碰上文學性的長篇敘事詩、悲天憫人的全人類未來危機,加上一堆課本沒教的科學,只要有一個人起鬨要離開,大家都會在同儕壓力下離場的。所以,建議還沒去看的人,千萬要慎選你一起看電影的對象,確定你的女朋友真的有興趣才好。

陪我同看的有十歲女兒,她平日就聽我說了不少,我也逐步的引導她看科幻電影,培養她邊看邊思考的習慣。十歲是不懂相對論啦,不過我也不必寫方程式來向她解說,她只需要知道「速度越接近光速,相對的時間會變得越慢」就好啦。我女兒就屬於第三批觀眾:中間人,有聽過卻不很懂的。沒關係,我在下一篇文章中,儘可能深入淺出的為你解說電影中出現的理論,保證你看電影的愉快程度加倍!

不信?事後我問女兒好不好看,她亮出大拇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