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境真的會隨年紀轉變,這可以從看書的態度上感受到。

    小學時代,初次看《西遊》《水滸》,而且是讀原版而非白話,讀得津津有味,對於某些不太明白的部分與辭彙,也在年紀漸長後,對故事情節有更多的感受。

比如《西遊》,幼時讀之只覺有趣,學佛後讀之,才發覺作者處處引用佛法,因此有了更深一層的味道,幼時讀之如嘗加糖鮮乳,長大讀之如嘗陳年乳酪。

又如《水滸》,中學時認為是英雄,現在三十餘歲讀之,覺得武松、李逵之類,果真是殺人不眨眼的殘酷瘋漢。

    再如《紅樓夢》,中學時讀了第一回就讀不下去了,覺得那些人講話怎麼那麼煩,大學時再讀,竟欲罷不能,讀完後仍覺餘味無窮,覺得從那些人講話可以窺知他們內心的細膩思緒,故事層次多元,真的是一部大觀園,讀完後再讀、三讀,依然有新發現。

    《三國》也在中學時看得很樂,因為人物多、場景多、情節豐富,人物性格分明,謀略層出不窮,現代沒有一部連續劇比得上它!

    可是這些由說書演變而來的章回小說,就有一個缺點,一如今日連續劇一旦收視不錯,就會出現「拖戲」的現象,如《西遊》,為了滿足「八十一難」的設定,一直安排新妖怪出現,情節如出一轍,冷飯一炒再炒,直到填滿數目為止。再如《水滸》,後半部一直在打仗,也是越打越不新鮮,打來打去同一模式,煩死人了,但為了跟結局有聯繫性,只好耐著性子讀下去。(這種冷飯模式,在《封神》更糟糕)

    《三國》也有不好看的部分,就是諸葛亮死了之後,越讀越看不下去,很想丟掉書,我第一遍看時就停在那裏,很多年以後才耐心看完結尾,但少了諸葛亮,真的好像炒菜沒加盬。

    無論如何,這幾部明代小說,多年來一讀再讀,整體而言,的確還是很好看,難怪能抵得住時代變遷存活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