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人評論「滅亡三部曲」的兩部續集佛經成分太多,理由「或許是張草越來越虔誠之故」,我當初就料到會有此類言論,其實皇冠的編輯和科幻界的友人也曾勸我減少佛教成分,但經我解說之後,他們還是尊重我的創作了。

    出一本書並不容易,一旦出版了就可能是「唯一版本」(因為賣不好會沒有下一刷),所以我希望作品中處處是作者的原意,不可向輿論低頭。

    首先,我會將佛教內容加入小說,是因為佛經太科幻了!

    我不會是第一位發現者,更不是唯一發現的人,這六年來擔任「倪匡科幻獎」複審,都見過有參賽作品企圖將佛學與科幻結合,只是精彩不足,無法入圍。或許因為這些學問必須消化得更徹底,才能更融入小說。

    宗教與科幻看來是兩回事兒,但今日物理學界已有許多例子紛紛向佛教請宜,兩者不見衝突反見相容。

    再者,科幻小說中何曾有著名的例子是科幻與佛教相結合的?於是,我視之為一個挑戰。

    《北京滅亡》從第一章章名<緣起>、第七章<滅劫>、第一章引用句、<中場>名詞解說等等,到主角被迫剃光頭進行時間旅行,一被送到過去就掉入寺院,已經預示了整個後來的故事,會以佛法來討論。到後來我將佛學內容愈加愈重,為的是要挑戰兩件事:

    一者,有佛教內容的小說向來不被一般讀者所喜,可能因為過去對佛教有種種即定印象,或不熟悉,或以為陳腐,或接受西方事物大於接受東方事物,我想對這種現象挑戰。

    二者,佛學內容浩大,許多有心人往往竊取少許,就足以唬人,還開宗立派欺世盜名,令人混淆不清,背離了佛法所強調的「智慧」,這些魚目混珠的團體在台灣俯拾皆是,可見一般人對正信的佛教依然不甚清楚。佛教這麼浩大的內容,其哲學性不在話下,西方哲學往往望塵莫及;其思維又非常深廣,佛經中一段睿智的對話往往都會令人回味不已。要說科幻,佛經幾乎就是科幻了,只差在它不是小說而已。這麼好的題材,這麼少人懂得利用,我又豈能捨棄呢?

    Matrix才借用了一丁點,就足以傲視電影界。

    我在「三部曲」中所引用的佛經內容,只是一部分科幻題材而已,比如佛經中浩翰無比的時間和空間觀念,比如《入胎經》將胎兒從受精至出生的每週變化形容得出神入化,比如《華嚴經》概略的描繪我們的世界周遭的許多世界、生命形態和生活形式,比如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的大迦葉至今仍封在山中入定(倪匡在《閉關開關》中也有類似情節),比如佛經中屢屢提到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後才會出現的彌勒佛……

    對於某些讀者,可能會對佛教相關的內容感到刺眼,如果因此發生障礙,就會影響故事進行,因為這些全是故事的一部分。相反的,也有讀者對佛教內容甘之如飴,甚至因此對佛教有了正確的觀念,更甚者,有人對我坦誠看了之後想去出家,我忙道「不必」,因為出家不應衝動為之,那是為人心靈導師的工作,非有恆心毅力者不易擔當。

    從《北京滅亡》中,我已處處引用佛學,只是有的沒明言,如奥米加的構想、故事中的時空架構就是。也正因為佛學之浩大,三部曲才會越寫越遼闊,其中內容之錯綜複雜,千絲萬縷,也令我的腦袋承受極大壓力。我企圖令「三部曲」一部比一部宏偉,令讀者能在閱讀中感到思維被拉大,感受「全相」的資訊,令小說能呈現「世界」的感覺。因此,除了地球聯邦與明朝的社會結構、曆法、生活、思想有明確分別之外,整個時間的尺度也一部比一部縱深。

    姑且不論我是否成功,我在寫完《明日滅亡》後就先行陣亡了,多年後的今天,才漸漸回復寫長篇的動力。

    將佛學與科幻結合的嘗試,至少我試過了。

    至少,我也為這個類型提供一個雛型了。

 

    許多人還在問正思為何不報仇?為何不如他憤怒所言阻止北京滅亡?這些必須從他學佛的過程中去解答(整個三部曲就是這個過程),主要是他瞭解到「時間旅行的因果律」,也是我在故事中再三交待的,以後將另撰文討論。

    還有一個原因,我在故事中一直提起,卻不見有人討論過,那就是「大空白」。

    我會在下一篇談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