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去台北,真好,恰好遇上宮崎駿最新作品《崖上的波妞》放映,第二天就趕緊跑到微風去看了。宮崎駿畫風細膩,一個畫面中往往包含了許多許多元素,以往在電視上看他的電影,總是十分遺憾沒機會在電影院欣賞,直到《魔法公主》上映,才終於見識到他的大畫面的威力。 

《魔法公主》是他當年宣佈封筆之作,後來他終於同意使用電腦繪圖,才總算有了《神隱少女》(千與千尋),這部也是在電影院看的。 

台北的朋友告訴我,有人批評宮崎駿在《崖上的波妞》不過是走回老路子,甚至走回《龍貓》的模式,我回之:「誤矣!」何故?只因為曾兩度前往「吉卜力美術館」,觀賞過只有在該館內才能放映的短片之故,且聽我道來。 

位於東京近郊的「吉卜力美術館」乃宮崎駿迷朝聖之地,它並不是可以在門口買票進去的地方,門票必須預訂,日本以外的遊客,可在台北、香港、韓國的代理旅行社訂購,還必須選定日期和附上護照資料,門票印有護照上的名字。為什麼要這麼麻煩,為了控制人數,以免影響參觀品質也,日本公民除了指定日期,連入場時段也必須預先指定呢。 

在美術館看見電影原稿,每一格畫面的分色指示都毫不含糊,連一小塊小小的陰影也有嚴格指定色彩。 

最珍貴的是只有館內播放的短片,一票只限看一場,而同時會有兩部片子在輪播,所以必須仔細考慮想看哪一部。 

三年前,我第一次看的是一部沒有配樂,只有一男一女兩人配音的短片,所有腳步聲、風雨聲、河流聲、開門聲、妖怪的呼喊等等全由人配音,而且這些聲音在畫面上是有形狀、有重量、會流動的,全片畫面簡潔、用色簡單且對比強烈。觀賞之中,可以強烈感受到它的實驗性,根本不是純粹的娛樂性,那是宮崎駿團隊的實驗電影! 

另一部沒看到的是水虱的故事,從照片中看到水虱在不斷流動的水中冒險,畫面中還有包在水泡中的水虱,所以也需要畫出不停在變形的泡泡。畫水中的動畫是一項挑戰,因為所有東西(主角、配角、背景、以及所有小物件)都在漂動。 

一年之後,我再次前往吉卜力美術館,這次欣賞的短片,是小狗在街道上的冒險,不僅是小狗的細微動作栩栩如生,更令人驚訝的是用色鉛筆和蠟筆繪出的背景、花草,以及小狗本身,色彩十分的柔和舒服不只,還令人馬上勾起童年的記憶。 

直到不久前看《崖上的波妞》,我才驚覺宮崎駿將以上那些實驗短片的成果,全部用在這部新作裡了! 

聽台北友人說,《崖上的波妞》是手繪的(不用CG,有待考證),而且畫了三年才完成! 

影片中不停在漂動的水中事物、浪的滾動、水的波動、泡泡的伸縮等等,不正是水虱的短片中所實驗的嗎? 

影片中的草木配色、蠟筆和色鉛筆的背景,不正是小狗的冒險短片所實驗的嗎? 

更甚者,片中五歲小男孩的主人翁,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完全符合那個年齡的舉止,沒親近過小孩的人大概不會明白,我有一位小女兒,正好可以深刻感受!宮崎駿連五歲小孩是怎麼去思考的,都用畫面表現出來了! 

台北友人告訴我,有朋友評說這部片跟《龍貓》差不多,我想可能都因為有個小孩的角色吧?然則非也,片是更上一層樓也!只要跟著劇中五歲小孩的思緒走,你甚至能夠憶起自己五歲當時的純真。 

據說,那是因為宮崎駿常在工作室旁邊的公園觀察小孩,還將他們的動作寫生下來。 

我曾在自家網站上寫曰:「每一篇作品都是一場實驗。」看了宮崎駿的電影,覺得自己的實驗路線果然堅持得沒錯,宮崎駿沒有原地踏步,他年紀這麼高仍在勇往直前,感覺上好像可以永遠活下去。 

祝他長命百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