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亡三部曲」各有偏重的主題,如《北京滅亡》是以明朝天啓六年王恭廠災變為主軸,《諸神滅亡》是神話,《明日滅亡》是預言。

    不過,有幾個主題是連貫三部的,包括時間旅行理論、歷史、未來史觀以及佛教等等,其中歷史當然偏重於明末歷史,那是一個很複雜的時代,我由王恭廠災變為出發點,進而擴張到太監的制度、錦衣衛的歷史、明朝的火藥、明末天主教的傳播、明末佛教的衰弱與中興、明末到清初的轉變過程,一直延續到今年將出版的《庖人誌》,寫明朝最後的一年,進而推展到四川的都江堰、張獻忠屠川、南明史等等。

    讀者們會注意到,「佛教」在三部曲中的比重,一部比一部加重,這是一個實驗,也是我的不甘心。


   
幾位朋友和編輯注意到了,紛紛前來關心,問我是不是考慮別寫那麼多佛教,怕人家讀了有障礙,我說,我想試試看。


   
許多人將佛教寫入文章中視為票房毒藥,而我會將一個主題寫進小說,通常都是因為它豐富有趣卻罕為人知,當初寫《雲空行》取材年輕人鮮少閱讀的筆記小說,也是同一個心態。佛教內容宏大,寫之不盡,一般人很少接觸,誤解的也多,所以才要寫。


   
在《北京滅亡》,我專注於寺院生活,包括僧人的職位,以及寺院制度等等。在《諸神滅亡》中,我探索佛教所說的神通與開悟,「開悟」的人所知道的境界,如人飲水,凡人完全想像不出來,可是過去的開悟者除了開悟時說出的短偈之外,可曾詳細描述過開悟的過程?好不容易,我才找到一些文章。又,佛教中充滿神通,又很忌諱顯現神通(有別於基督教不斷強調神蹟),因為神通容易迷惑他人,也反過來害了自己,所以有神通的人很少談論神通,所以跟開悟一樣鮮有第一手資料。我出自於好奇心,努力的去收集資料,好不容易才將個人所知所見表現在小說中。


   
在研究過程中,我接觸到最大部的佛經《華嚴經》,其內容是佛陀開悟的境界,大量描述宇宙中不同的生命形態,如果不告訴你那是一部佛經,它根本就是一部兩千五百年前的科幻小說!

 
  
又,傳說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大迦葉,居然為了等待下一位佛的出現(佛經說彌勒菩薩將在五十多億年後成佛),而在雞足山中靜坐入定,歷來甚至有數則傳說有人在山中遇過他,包括一位英國人。故事性這麼豐富的題材,我又豈能放過?


   
可是,只要是佛教,許多對佛教認識不多的人,便紛紛把它視為洪水猛獸,又不願去認識,反之,對於西方小說中的基督教善惡二元鬥爭、基督教神話中的天使學、歐洲神話的精靈小神之類的,卻癡迷不已。


   
這就是我的不甘心。

 
  
果然,小說出版後,有人在部落格上說,「張草研究佛教走火入魔」,由此可見一般人的心態,我也深入寫許多題目,為何唯獨佛教是走火入魔?可知何謂「入魔」?這正是佛教所不願之事。由此看來,佛教大學、佛教研究所、佛教高僧等深諳佛教,寫出成千上萬佛教論文的人,豈不都走火入魔?


   
難道窮盡一生研究物理大統一理論、研究螞蟻三十年的專家、跟黑猩猩一起住上很多年的珍古德、每晚守在天文望遠鏡前尋找星星的人們,乃至於每星期不唱卡拉OK就不爽的人,由此標準來看,也是走火入魔?


   
看來,我最近在皇冠刊載的<中官誌>,也是研究太監搞到走火入魔了……


   
我只能說,有些人太過大驚小怪了。


   
當然,我也收到正面的意見,比如有人跟我爭論小說中對佛學的見解,有人告訴我讀了之後想去學佛。


   
而我自己是怎麼定位的呢?


   
至少,將佛學與科幻結合,我已經嘗試過了,也沒有遺憾了。(欣慰的是,後來在倪匡科幻獎中,也數度有人嘗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