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張草菜圃」上的舊文,由於個人覺得有留世價值,所以放上來懷舊一番)

   
克拉克的「太空漫遊系列」共有四部,書名分別是:

2001年: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1968年出版)

2010年:漫遊二》(2010Odyssey Two1982年出版)

2061年:漫遊三》(2061Odyssey Three1987年出版)

3001年:漫遊終曲》(3001The Final Odyssey1997年出版)

 

    本文想討論的是書名的年份(2001201020613001)、出版年份(1968198219871997)以及其他年份(1969198119861995)所代表的意義,還有它背後的故事。

    會點讀本文的人,大概都免不了是《2001年:太空漫遊》的影迷或書迷,有興趣瞭解這個故事的歷史。我喜歡從數字去瞭解歷史,數字往往會提示很多歷史的因果關係。

 

2001源頭考

    眾所周知,《2001年:太空漫遊》的點子最初是源自克拉短的短篇小說<前哨>(The Sentinel),原本是一篇參加英國BBC小說比賽的落選作品,寫於1948年聖誕節,二十年後(1968)竟化成至今仍然震撼人心的科幻鉅作。

    1964年三月,早已遷居斯里蘭卡的克拉克收到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來信,希望跟他合作一部「真正很好」的科幻電影。克拉克在<奇愛博士之子>一文中回憶,他當時抑制著不令自己太興奮,因為依據過去的親身經驗,有百分之九十九的電影計畫是要石沈大海的(即使對方是大導演庫柏力克)。

    庫柏力克至今仍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無人能取代的大導演,他的想法總是領先時代,拍過的每一部電影都可以令人討論個沒完沒了,而在他聯絡克拉克的當兒,正好是他的新電影《奇愛博士,或,我如何停止焦慮且愛上炸彈》(Dr. Strangelove -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1964)賣座如火如荼之時。

    《奇愛博士》的主題是戰爭之荒謬,一如庫柏力克早年的《光榮之路》或晚年的《金甲部隊》,而他在1964年要尋求的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定位,他說明他主要的興趣有兩點:(一)有何理由去相信外星智慧生命存在?(二)若在不遠的未來在地球上與他們接觸會有多震撼?

    庫柏力克會找上克拉克不是沒有原因,克拉克其時已經寫了許多探討宇宙旅行以及人類未來的文章和小說。於是,克拉克翻找他過去的短篇小說,覺得<前哨>最合適,可是太短了,不足以衍成一部電影,所以實際上《2001年:太空漫遊》的源頭並不只有一般所言的<前哨>,應該還有另外五篇文章的素材,包括短篇<黎明中的接觸>(Encounter in the Dawn,另名Expedition to Earth)等。

    <前哨>說的是在月球上發現金字塔形狀的物體,當太空人打算打開它時,它竟發出訊號,傳送到遙遠的宇宙彼方,通知不知多麼久遠以前建立它的生物:地球上的文明已經開始跨足宇宙了。為何克拉克選擇月球而非地球呢?因為相較於地球,月球是個無風沙侵蝕、無菌、無地殼變動的安定環境,金字塔才可以擺上百萬年而不損壞(除非遇上殞石)。

    <黎明中的接觸>陳述一個暮年的宇宙帝國文明派科學家四處尋訪智慧生命,他們找到了許多智慧生命,而在這一天,他們找到了一個最類似他們行星的地方,也有最類似他們人類體型的生物,但很顯然這批生物仍處在歷史的黎明,於是科學家們留下一些工具,希望有助於他們發展文明,而這批生物所生存的無名之地、無名之河,就是日後巴比倫文明的發源地。

    我們可以從這兩篇短篇中看到我們熟悉的元素,但還有更多的元素,是克拉克和庫柏力克在四年的討論中出現的點子,到最後已經分不清哪一個是誰的點子了。

 

小說vs電影

    當時還沒有劇本的這個故事,庫柏力克至少需要有些東西可以呈上給米高梅(MGM)電影公司,好讓他們有個腹案來決定拍或不拍,但寫劇本是件很累人的事,克拉克引用John Fowles的話:「寫小說有如在大海(寫意)游泳,寫劇本有如在糖漿(痛苦)打滾。」於是庫柏力克建議他先寫小說,充分發揮想像力,然後再變成劇本。這點與今日的「電影小說化」或「小說電影化」不同,因為《2001年:太空漫遊》的小說和電影是同步產生的,這是電影史也是小說史上非常罕見的罕例。

    小說和劇本同時進行,也同時邊寫邊改,到了次年(1965),草稿已完成三分之二,電影公司也已同意開拍,兩人常常討論接下來的故事情節,有時克拉克看了電影毛片,也會修改小說內容,由於到了最後已經分不清哪些點子是誰的,於是他們雙方協調同意,電影作者掛名庫柏力克,小說作者則掛名克拉克。

    1968年,電影上映比小說出版早了幾個月,因為克拉克給了庫柏力克幾個不同版本的手稿,而庫柏力克正為電影忙得不可開交,沒時間比對克拉克的小說手稿,因此拖延了小說出版。

    事實上,小說與電影並非完全雷同,最著名的不同就是:小說中太空船發現號前往土星,借助木星重力場加速,將自己拋射向土星,而電影中則是去木星。這是因為製作特效的人無法做出令庫柏力克滿意的土星環,所以拍木星會比較容易。

    這個決定是幸運的,因為當時的人只有地面望遠鏡的影像資料,根本無法知道土星環的真面目,如果電影猜測錯誤,那《2001年:太空漫遊》就無法成為影史鉅片了,因為人造衛星航海家一號(Voyager I)在1980年傳回了近距離土星影像,土星環的樣貌果然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當時有人揣測土星環是固體或液體,結果其相是一堆碎粒,而且分成許多層,如果庫柏力克真的拍了土星,電影會馬上過時,變成滑稽話題。

    航海家一號也促使《2001年:太空漫遊》出現續集,此是後話。

 

阿波羅與2001

    克拉克是個很注重科學細節的小說家,當然是因為他也是科學家之故,他參與了二次大戰時雷達的歷史,也提出了同步衛星概念令今日全球通訊成真。而庫柏力克是位出名嚴謹的導演,他自言想拍的是一部「具有預言性的科幻電影」,為了拍攝一都可以與真實不相上下的科幻片,他早已讀過大量科幻和科學資料,甚至可以跟克拉克討論高深的數學。在人類尚未登上月球的年代,《2001年:太空漫遊》以月球為背景,的確冒險,雖然在此之前人類已進行過繞月任務。

    2001年》電影的成功令許多隨後的太空任務與之沾上邊,電影在春天上映,同年耶誕節,阿波羅八號(Apollo 8)進行第一次載人月球飛行任務,其組員成為第一批看到月球背面的人類(因為從地球上觀看,月球總是同一面朝向我們),這批太空人也是《2001年》影迷,他們忍不住興奮之情,差點發了一道訊息回地球,說真的發現巨黑石塊了!幸好,他們忍住了。

    然後在電影上映次年(1969)七月,阿波羅十一號(Apollo 11)首次成功登月,電影畫面馬上受到考驗,也通過了考驗。

    2001年:太空漫遊》的「漫遊」(Odyssey)音譯「奧德賽」,是借用古希臘荷馬史詩之名,所以也有人譯成「宇宙奧德賽」。1970年登月任務的阿波羅十三號(Apollo 13),主艙名稱就是「奧德賽」,阿波羅十三號出了問題,它的氧氣槽爆炸,沒抵達月球,也差點回不了地球,這一段歷史還在1995年拍成電影《阿波羅十三》(Apollo 13)。當他們在太空遇上問題時,忍不住就用電影中發現的電腦HAL的用辭:「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電影中是…but we have a problem.)而且當時艙中還正好播放著電影的片頭曲<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Zarathustra)。

 

為什麼2001

    一開始,這故事並非取名《2001》,而是《外星之旅》(Journey Beyond the Stars),或《太陽系是如何被開拓的》(How the Solar System Was Won),我覺得這些名字都還帶有《奇愛博士》的影子(我如何停止焦慮且愛上炸彈…),遠不如「2001」來得響亮。接下來的系列都以年份命名,而且與2001年分別相距十年(2010)、六十年(2061)、一千年(3001)。

    2001年》的故事,開始是猿人人類,最後是人類超人(星星之子)。其片頭曲<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源自德國哲學家尼采的一本同名著作,是尼采哲學中討論「超人」的作品,庫柏力克以這首交響樂做為片頭曲,正是預告的故事中兩段「超越」(猿人之超越、人類之超越)。2001年是新的千禧年,新時代開始了,也代表新人類誕生了。

 

航海家與2010

    克拉克說,在《2001年》成功之後,他一直否定會有寫續集的可能,直到航海家一號將資料傳送回來,他才動筆。

    他是個嚴謹的科幻作家,不願像以前的科幻作家將火星寫得有氧氣可供呼吸、人類自由行動之類的內容,因為這經不起科學發現的驗證。《2001年》如果有續集,故事主角一定得朝木星或土星發展下去,而當時人類對這兩個巨行星的認識只限天文望遠鏡的觀測,而在望遠鏡下,它們跟光點差不多。

    1977年,也是電影上映第十年,人造衛星航海家發射。

    「航海家計畫」(Voyager Project)是兩個人造衛星的計畫,「航海家二號」首先於820發射,「航海家一號」於半個月後的95發射,兩者於1979年先後飛越木星,借助木星重力加速,拋射到更遠的土星去,跟《2001年》小說中所述的方法一樣!198011月,航海家一號飛越土星後,就離開了黃道面,永遠飛離太陽系。而航海家二號路線不同,它在1986年飛越天王星、1989年飛越海王星,才帶著一片名為「地球之音」的黃金唱片告別太陽系。

    航海家傳回來的照片令大家震驚不已!

    首先是木星系衛星,最早被伽利略發現的四顆統稱為「伽利略衛星」,航海家一號發現伽利略衛星中的伊奧(Io)竟有壯麗的火山活動,歐羅巴(Europa)表面竟覆蓋了一層冰層,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