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過得好快,看的書又那麼少!才22本.……比去年又少三本,這樣下去真是不行,快到面目可憎的地步了!
一月忙搬家,雜事繁,沒看完一本書!
2010.2.20 Dan Burstein《聖血與聖杯之謎:公審達文西密碼》(訪問)
在達文西密碼熱之下,一名讀者發揮了他的記者本色,訪問各種角度對這本書的內容的看法,有正史的、野史的、宗教的(正負面都有)。這樣的一本書,比坊間許多一面倒的批判書好太多了,至少為我們這種求知慾熾旺的人省了很多力氣。
2010.2.21 Henry Petroski《利器》(歷史)
這本書買了只怕有十年了,終於才翻開來看,真是得益不少。這是一本日常用品的歷史,一如他另一本《鉛筆》。我們對日常用品往往缺乏關心,以為一切本來如是,殊不知它自有一段發展史,也多虧有人肯抽絲剝繭,為我們找出它演變的軌跡,否則我們怎知道迴紋針的偉大?又怎知今日的迴紋針是無數同類中的倖存者?還有過去「餐桌禮儀」曾經繁瑣到吃一頓飯需用上幾十支叉匙(專門用在生蠔的、布丁的、熱湯的、豆子的…)?其實這本書更應該是近年很紅的「工業設計」參考書,由於台灣產業轉型,工業設計系在十年前從冷門逐漸熱門,而在西方世界早已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書作者反駁傳統認為「設計是出自於需要」,反之是好的設計創造了需要。我覺得在兩者都能找到好例子。
2010.3.2 辻綾行人《肢解屍體之謎》(推理小說)
雖然朋友大力推薦,我還是不喜歡這一類的日本推理,他們老是愛用血腥殘酷或用不尋常的犯罪手法來嘩眾取寵,在世道人心方面甚不可取,如《大逃殺》之類讓年輕人互相殘殺的無聊故事,純粹刺激感官,以致於最後是感官麻木,令讀者變得對人命毫不在意,才會有人在天災時發出「活該去死」的瘋話。我寧可去讀一些前輩作家如松本清張的社會推理,或火車推理,或新銳作家如山口雅也以情節取勝的作品,讓自己好過一點。
2010.3.12 Dan Brown《大騙局》(科學驚悚)
雖然不是歷史推理,作者寫起高科技陰謀一樣頭頭是道,仍然精彩萬分,完全不輸同類作品的Michael Crichton。本來還擔心他最後如何自圓其說,最後覺得這騙局果然真是有夠大的。
2010.4.9 黃一農《兩頭蛇:明清第一代天主教徒》(歷史)
讀過多本明清天主教徒的書,都在說某某人信教了之後就沒了下文,只在數字統計方面下功夫(多少人、什麼人信了教),完全沒提我最感興趣的問題:身為儒家份子的驕傲,為何會去信這夷狄之邦的教?信教之後又如何?難道沒人退教嗎?黃一農就以此為出發點,研究了許多人未讀過,或許多人從未如此大量整合過的資料(以先輩們未能善用的電腦資料庫工具,引用了論文史上最大量的資料),終於為我這兩個疑問找到了初步的「解」。這一切,竟卡在「納妾」問題上,真是道前人所未道,究前人所未盡,其治學功力令人驚嘆,可謂是我讀過同類論文中最精彩的一部!其書名「兩頭蛇」更是傳神!
2010.4.25 Steven Levitt + Stephen Dubner《蘋果橘子經濟學》(經濟)
2010.4.29 Steven Levitt + Stephen Dubner《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經濟)
朋友先介紹我看第二本,我翻了一下則決定上網將兩本買下,再飢不擇食的讀完,真是爽快!本書作者另闢蹊徑做經濟研究(所以叫Freakonomics怪胎經濟學),而且做得很好,令正統經濟學家難以立足,令讀者大開眼界,從此改變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比如我們賣房子時以為說「狀況很好」會吸引人,偏偏在買家眼中是令人懷疑的字眼,想說是不是因為狀況不好才會強調?又問:芝加哥流鶯在星期幾最賺錢?這問題其實有陷阱,不告訴你,自己去讀。
2010.5.18 Dan Brown《失落的符號》(歷史驚悚)
自預告要出中文版開始,就迫不及待想讀它了,果然沒令人失望。共濟會還真是個用之不盡的主題,Disney早在電影National Treasure用過,本書作者完全不受影響,可見其資料運用的功力。
2010.6.14 宮崎正勝《世界史圖解》(歷史)
做為一本知識讀本,這本書可謂麻雀雖小,連比較不熟悉的歐洲史、中亞史也有大略整理,看來作者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導出「今日的世界的面貌是如何產生的?」對瞭解當今世局有一定幫助。不過對於非洲史、印度史、中南美洲等我們不熟悉的歷史,我們還是不熟悉,他們是世界重要原料和電腦人才的出口地,也是當今政治、種族、宗教衝突嚴重的地區。不過日本人解讀世界史的心態很奇怪,好像什麼事最後都跟他們有關,比如過去讀過日本人的幾本書,說猶太十二支族失蹤、楊貴妃等人最後都到了日本,這本世界史行文中也出現這種態度。其實日本對世界有所影響是明治維新、日俄戰爭之後,在這之前他們只是外來文化接收者。
2010.7.8 聖嚴法師《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佛法)
《楞嚴經》被認為是佛經中最難的一部,裏頭的層層邏輯推演令人嘆服。其中到了最後三分之一時,佛對弟子們說法告一段落之後,請出二十五位開悟的聖者陳述自己開悟的經過。這「二十五」是有用意的,它代表了六塵、六根、六識、七大,二十五聖者因為不同機緣而有不同入手處,各各終修成圓通境界,所以這一段經文別稱「二十五圓通章」。《楞嚴經》特別注重「由根起修」,尤其以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最適合我們世間人,所以在敘述「六根」時,獨留耳根留在最後講,講完後,佛陀請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自二十五圓通中挑選出最適合我們的法門,並說明理由。這最後有關「耳根圓通」的部分,就是本書要講解的主題。聖嚴法師講經有淺有深,依聽經對象而定,因此本書對不諳名相(佛教名詞)的人而言不算易懂,不過對我而言倒是好不容易找到一把鑰匙。簡而言之,「耳根圓通」就是說明以耳朵來聽佛法、念佛、聲音等等特別容易進腦,再簡而言之,同樣的內容,我們看書比較容易吸收還是聽課比較容易吸收?往往班上考很好的同學都說他們回家不讀書,重要在上課聽老師講,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為何佛教很注重聽經和講經(講經的出家人稱為「法師」)。
2010.7.23 呂茂美耶《戰國日本》(歷史)
像作者這樣在兩個文化中長大的人,我是很喜歡看他們的書的,因為他會向他成長的兩個文化互相介紹。作者能以日文閱讀,再以中文介紹給我們,是中日之間極佳的橋樑,她知道我們需要、想要知道的是什麼,避開了文化中深晦難懂的深層部分,當作者過去寫平安時代、江戶時代、日本鬼怪等書時,就可以看得出這種用心。所謂時勢造英雄,戰國時代是日本冒出最多名人的時代,作者整理了那個時代,有的部分當然不比日本作品詳細,但也介紹了只看了一本日本作品也未必會提到的典故,可說是中文讀者的入門書。
2010.8.3 山口雅也《第13位名偵探》(推理小說)
作者企圖尋找推理小說還有什麼作作的可能,因此另闢蹊徑,寫出這部別開生面的小說。一名主角,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選擇了不同的偵探去查同一個案,分裂出幾個不同的路徑,而我們讀者扮演「全知者」,從中挑戰誰是兇手?甚至兇手也可能是主角本人。感覺清新,不過,這種技倆只能玩一次。
2010.8.11 張華譯註《挖開兔子洞:深入解讀愛麗絲漫遊奇境》(小說)
第一次注意到張華是他翻譯「發現之旅」系列的小本百科全書,因為他的姓名跟宋朝《博物志》的作者一樣。沒想到,他不但是工程師,還沉迷於愛麗絲的故事系列,花時間收集版本比對,比較中譯本的優劣,研究如何將故事中有趣的英文雙關語翻譯得傳神,並將他對愛麗絲第一部的研究寫成本書。本書精彩的不只在譯文(第一次最忠實的翻譯,包括詩的圖形),更精彩在註解,有人看書老是愛跳過註解的嗎?這本的註解你非看不可!真希望他出第二部的解讀,電影中的龍要在第二部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才出現。
2010.9.6 高希均《閱讀救自己》(文集)
這本書是人家送的,僑委會每年會送書給本地華社,得到這本書的人又轉送給我,正合我意!這本是作者在報章上的文章結集,內容有些重覆,不過也無可厚非,因為內容只有一貫的主題:提倡閱讀。作者是外國學人,回台灣後,為鼓勵閱讀而創立「天下文化」,多虧他們引進了許多科普(造成風潮的有《混沌》《全方位的無限》)及人文讀物(如著名的《活在當下》),開風氣之先,今日才有多家出版社也普遍會出版科普(如時報、皇冠、貓頭鷹),真的促進了知識的引進,令華人大開視野。他們的「93巷人文空間」是我最愛去的咖啡館,書香結合咖啡香,真是人間天堂。真希望有人多讀一讀高先生的文章,他以行動推廣閱讀理念,讀了直教人想丟掉電腦,坐下來多讀幾本書。
2010.9.10 Stephen King《失眠》(小說)
史蒂芬金的小說總是有一股魔力,一旦展卷就停不下來,即使是這麼一部磚頭書也不例外。不過,本書結尾部分變得有些弱,覺得作者無法處理好魔幻場景,可能他對人心描述和說故事比較擅長,但場景則有所不足。而且在「禿頭醫生」的身分揭露後,也出現很多過去在《牠》(首部磚頭)以及電影《貓眼》(Cat’s Eye)中的元素,有點太熟悉了。
2010.10.28 喬叟Geoffrey Chaucer《坎特伯利故事集》(小說)
大學時讀了中世紀的《十日談》,感覺好爽。一百個短篇道出當時的社會黑暗,教會權力過大,造成貴族和教會人員的貪得無厭和虛偽,怪不得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代。《坎特伯利故事集》是同時代的作品,收集了當時的故事,形式跟《十日談》很像,但不如它來得幽默、輕鬆,作者喬叟做為英國神職人員,在文中多有說教,除此之外,也能提供許多中世紀社會的參考。
2010.11.6 Patricia Highsmith《天才雷普利》(小說)
2010.11.14 Patricia Highsmith《地下雷普利》(小說)
2010.12.10 Patricia Highsmith《雷普利遊戲》(小說)
一見「雷普利」全系列五本套書出版,馬上二話不說買回家,像怕人發覺的罪犯般閱讀雷普利的犯罪,如導讀所言,又擔心他會被逮到。越後期的故事,作者的描述越見冗長、細緻,有時覺得這些文字看來多餘,卻又不會令人厭惡,反而像貪婪的、鉅細靡遺的瀏覽了主角的內心那樣,滿足了隱藏在自己心中偷窺慾。真是一部可怕的小說!
2010.12.22 Dr Joe Schwarcz《生活化學,快問妙答》(科普)
我一向是「蘇老師」作品的忠實讀者,這本不是新書,出版時沒發現,十一月去台北就買回來慢慢一篇篇品味。我在中學時害怕化學,當老師責備我「為什麼不懂?」的時候,更是讓我對化學愛不起來,一直覺得很遺憾,是「蘇老師」的作品救贖了我,讓我對化學從敬畏變成敬愛。讀了這一本,才知道游泳池的水會刺眼是因為有人偷偷小便!噁!
2010.12.31 犬塚則久《退化原來是進化》(科普)
這本書的好處是,將「退化器官」做了一番大整理。以前讀書時知道人身上有退化器官,數得出來的有智齒、尾骨、盲腸、耳動肌等等,沒想到,這本書列出了更多,還將它們的演化過程娓娓道來。除了行文不很流暢之外,還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大大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