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中學時對易經發生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

    幸好大學考上台大,因為大一的國語是可以在二十種左右的課程中選修的,有老莊、詩經、周易、唐詩、宋詞、元曲、現代文學等等任選,其中老莊是熱門,我也十分喜愛,於是第一、二志願(忘了順序)就填了老莊和周易,結果當然是被選去周易了,因為傳說中易經是非常難的,所以選課時是大冷門,上課人數好像才十多人。

    由於長期以來想學易經的心願得以一償宿願,所以上課特別用心,筆記也寫得工工整整的。

    上易經課的是黃沛榮老師,他在第一堂課就要我們背好六十四卦的卦名、卦形、順序,尤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到他編寫《史記》的基本思想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將《史記》的編排拿來比附天地之數,以示上應天、下應地、中應人,當時筆記如下:

     〈本紀〉十二篇,象十二「地支」之數,也是一年之月數。
    〈表〉十篇,象十「天干」之數,也是一旬之日數。
    〈書〉八篇,象八卦之數。
    〈世家〉三十篇,象一「世」三十年之數,也是一月之日數。
    〈列傳〉七十篇,應「火德」七十二之數,當時漢代流行「五行終始」學說,並說漢高祖是火德。



上課筆記中,有關《史記》那段。
 

 

    日後我在計畫《北京滅亡》時,也想玩這個把戲,因此後來的「滅亡三部曲」,每部都有:

     正篇八章,以象八卦。
    加上「中場」兩篇,共十篇,以象十天干。
    加上「序章」、「尾聲」(「後事」),共十二篇,象十二地支。
    六十四個段落(包括「尾聲」、「後事」),象易經六十四卦。

     以下是《北京滅亡》的目錄,並未附在原書目錄中:

 序章‧順天府 
天啟六年五月癸卯(初二)/五月甲辰(初三)/五月丁未(初六)

第一章‧緣起
 
婆羅門/胚胎室/菲立普/試探/沙也加/停經日


第二章‧証因寺
 
早課/早齋/清晨/三明治/雲水堂/數字/種族/中國/正午

第三章‧東城
 
失蹤/鑄鍋巷/轉捩點/席會/東安門/相對論/棋盤街/人選/惡夢

中場一
 (
名詞解說)次元/神通

第四章‧火神廟 
閉關/正思/蚩尤旗/鴻福/奧米加/錦衣衛/集合

第五章‧王恭廠
 
明天/脫逃/分道/線索/重逢

第六章‧端午
 
中邪/流出/陰謀/瑪利亞/慧施/天壇/問題/叛變/答案/前兆

中場二
 
(名詞解說)黃禍/安德魯

第七章‧滅劫
 
對話錄/出動/震聲/異象/原因/遺忘

第八章‧既濟未濟
 
報告/中陰/始末/初壇

後事

     後來《諸神滅亡》計算錯誤,只有六十三個段落,所以《明日滅亡》中加多一個段落,共六十五段。
    最後一章命名「既濟未濟」是有玄機的,那是易經的最後兩個卦,「既濟」就是「已經完成」,「未濟」就是「尚未完成」。日本人很有趣,他們在辦公桌上放置處理文件的盤子,就是一個「既濟」一個「未濟」。
    為什麼會這麼命名呢?當時參加皇冠大眾小說獎時,就有評審說我虎頭蛇尾,葉李華也說我故事未完,應該還有下文,其實我真的寫完了,覺得點到為止夠了,不過如果要寫的話,當然還可以繼續下去,因為那是個開放性的結局呀!
    黃沛榮師就指出易經的有趣,最後一個卦不是「已完」的既濟,而是既濟之後又未濟,所以結局不是結局,而是另一個開始,構成一個循環,充分表現出易經中天地週而復始、萬物流轉不休的思想,也引申出陰陽消長的概念。
    所以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已完又未完」的結局,一如易經,可以戛然而止了,但如果有必要,續寫又何妨?
    寫完《北京滅亡》當時,的確沒有續集的打算,後來以何因緣出現「滅亡三部曲」呢?這要留待下回分解了。
    回頭說回上易經課那一年,為了更深入瞭解易經,我到中文系圖書館(當時各系各有圖書館,還未將所有圖書館集合成今日的總圖)去找了好幾本大陸的易學專家如高亨、金景芳等人著作,每天晚餐後先花上一、二小時研究,歷時三月,完成至今仍是我最佳參考資料的三大本筆記,尤其在占卜時特別好用。
    這種努力的感覺,實在很爽。
    順便一提,我當年是班上最高分,搞得我一直很想轉系去中文或歷史系。



我珍惜的三本易經研究筆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