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以前就對一個問題很感困擾:我們的姓和名該擺在什麼位置?
很簡單,華人以姓為重,姓為家族、族群、郡望的代表,因此姓在前、名在後,所以才叫「姓名」。
洋人可不同,他們自古無姓,甚至在中世紀時代,老百姓不准有姓,因此以名稱呼,如果名字相同,就另外冠上職業、居住地、身體特徵等等,比如同樣叫Peter,當麵包師傅的就是Peter Baker,來自倫敦的叫Peter of London,他爸爸名叫Donald的話就叫Peter McDonald(Mc或Mac表示…的兒子),後來允許冠姓了,才跑出許多怪姓,也因此洋人的姓在後面。
在填外國的表格時,有first name和last name,其實前者是名,後者是姓,如果你依照華人的習慣填上去,姓和名就調轉了。比如張草(Chang Chao)填上去:「First name: Chang, Last name: Chao」,人家會稱呼我Mr Chao(草先生)。
如果表格上要填的是surname和given name,那就容易明白了,前者是姓,後者是「被給予的名」,就是名字了。
如果依洋人習慣,我到外國去必須把名字寫成Chao Chang,另一個更好的是寫成「Chang, Chao」,加了一個逗號,就是把姓置前了。歐美名人皆稱姓不稱名,如莫扎特(Mozart)、巴赫(Bach)全是姓非名,查人名詞典時也是先查姓,名放在後面,此時就在姓的後面加個逗號。比如莫扎特全名Wolfgang Amadeus Mozart,詞典上就是「Mozart, Wolfgang Amadeus」。
可是日本人實行雙標準,他們的漢字、假名的名字都是「姓前名後」,一旦用羅馬拼音,就自動「名前姓後」,如「手塚治虫」,羅馬拼音Osamu Tezuka,其中Te為「手」,可見他們運用的彈性。
以上只是開場白,真正的麻煩是,如果華人又為自己取了個洋名呢?這在香港、馬來西亞十分流行,理由是「方便」。有的人在身份証也放上這個洋名,問題是,這洋名該放哪裏才好?
先假設一個人,姓朱(Chu),中文名玲玲(Ling Ling),取個洋名Susan,我們來看看會發生幾種情形?
在馬來西亞,有人很乾脆,中文名甩開不用了,身份証上面實行洋名制,所以就叫Susan Chu,一點也認不出原來的中文名,加上今日通行的洋名甚少,在街上一叫Susan Chu,回頭的絕對不止一個人,真不知「方便」何在?
有人正本清源,身份証上寫Chu Ling Ling,這在馬來西亞一點也不成問題,馬來人都知道華人的姓在前面,一看名字就知道是華人。可是一到國外,洋包子見了身份証,就會稱呼Miss Ling,因為他們會認最後一個字為姓,這女子就會被自動改名「玲朱玲」了,所以在填表格時一定得搞清楚。
如果貪心把Susan也加上去,就出現一個特殊現象!Susan Chu Ling Ling,「姓」在中間!這是近百年新出現的姓的新位置!洋人看了也會一時不知如何下手,他們有的有first name、middle name、last name三個名,中間是較少人知道的「教名」,可是上述例子不但姓在中間,而且有四個字!
對於雙名而非單名的人,我們可以將雙名連起來,如Lingling(很怪)或 Ling-Ling(較好),可是,還是解決不了「姓在中間」的問題。
幸好,這次劉德華結婚証書曝光,讓我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在中文場合稱為劉德華,在英語場合被稱為Andy Lau,方便不會華語的人記憶,而他在証書上寫Lau, Tak Wah Andy(憑記憶,拼音或有誤),可見「姓後放逗點」,表示以姓為尊,然後是父母給予的名字,最後才是洋名。
這才是嘛,正式文件上,洋名應擺在最後,平日「方便」時才擺來前面好了,不是很方便嗎?
(文章憑記憶寫,部份知識或有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