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錯,應會在十二月初出版,到時再去台北走走,順道參加倪匡科幻獎頒獎。
- Oct 24 Wed 2007 23:04
新書編輯中
如果沒錯,應會在十二月初出版,到時再去台北走走,順道參加倪匡科幻獎頒獎。
- Sep 17 Mon 2007 22:44
有人吃過這種水果嗎?之二
由於大家反應極快,提供了一些缐索,故再寫一文如下。
我說的當然不是波羅蜜,不然就不必問了。波羅蜜在本地叫大樹波羅,梵名nangka。其果身巨大,有時呈長形,果皮無尖刺,而是一粒粒隆起的「鈍刺」,像佛頭一樣。其果粒尖長,肉質較硬有咬勁,可撕成一條條,常被分開售賣,不會一整粒賣,撕成條狀後,可加入椰漿、煎堆、果凍同飲,增添風味。
- Sep 17 Mon 2007 00:12
有人吃過這種水果嗎?
我們沙巴有一種水果,自小就在吃的,又香又甜,最近才知道,這種水果好像沙巴才有!西馬(馬來亞)人來沙巴吃了,大讚好吃,想帶回去種,卻種不出來,本地土人也很自豪的說,這種水果是在本地配出來的。
這種水果叫Dalap(音譯,不知拼音對否)。
- Aug 16 Thu 2007 13:12
從長程到短程,反之亦然
- Jul 27 Fri 2007 15:49
烏煙瘴氣
- Jul 22 Sun 2007 22:44
演唱會忙翻了
- Apr 22 Sun 2007 16:00
一讀再讀四大奇書
人的心境真的會隨年紀轉變,這可以從看書的態度上感受到。
小學時代,初次看《西遊》《水滸》,而且是讀原版而非白話,讀得津津有味,對於某些不太明白的部分與辭彙,也在年紀漸長後,對故事情節有更多的感受。
- Apr 17 Tue 2007 13:14
荒謬的早逝
去年有位同學意外過世,不免想起以前在中學時,也有在學期間過世的同學,大家想必也有過這類經驗。
有兩位同校同學的死亡令我特別印象深刻,我並不認識他們,只在走廊上照過面,我印象深刻的理由是,他們的死法十分荒謬。
- Feb 22 Thu 2007 23:33
淒慘的新年
那一次的寂寞感覺十分令我受不了,於是以後每年都去中正紀念堂參加跨年,直到畢業之後,反正我住的台大醫學院宿舍走去中正紀念堂也近得很。
- Jan 19 Fri 2007 13:04
台灣有族群問題?
在台灣住了十一年,四年前才搬回老家,回想住台北時,在報章上注意到每逢各類選舉,都有綠營人士出來說「族群問題」,我當時就十分困惑:什麼族群?
對於生長於馬來西亞的我們而言,自小在公民、歷史等教育中都不斷被教導,馬來西亞有華、巫(馬來)、印三大種族,大家語言、風俗、宗教各異,惟有相互包容,才能和睦相處。的確,不同種族對於不同事情有自祖先傳承的習慣性想法,在馬來西亞各地尚有佔全國人數較少的原住民,像我們沙巴就有最大支的土著嘉達山族(Kadazan),這麼多不同想法的種族混居而能不出問題,全賴良好國民教育所提倡的互相容忍。
- Dec 18 Mon 2006 23:40
用筆寫、用電腦寫、用電腦筆寫
我看大概少有作家會將一部小說完全編好大綱,再依序書寫的吧,創意和靈感總會在書寫當時不經意流出,所謂神來之「筆」,正是指此。
- Dec 01 Fri 2006 23:21
一個小姐多樣情
在個人印象中,「小姐」是個很雅緻的稱呼,曾幾何時,在彼方大陸竟成了污辱之語!
近日星加坡發生一樁事,一位旅居當地的大陸女子到某店詢問商品,該店老闆知道她是大陸人,在打電話向另一頭的人問貨時,說:「一位中國小姐要問……」該女勃然大怒,潑口大罵,認為受到了極大恥辱,又哭又鬧,要老闆道歉。
- Nov 16 Thu 2006 21:41
這次回台北(二)失落的台北
這次回台北,行色匆匆,都沒什麼時間去閒逛,只不過去買個小東西,就已經充分感覺到台北人的暮氣沉沉。
我到便利商店去買瓶飲料,看到門邊新到的晚報標題:一家四口服毒自殺,包括老父、二子和孫子,他們在養樂多摻進農藥,希望籍由這條路遁離債務。
- Oct 10 Tue 2006 23:54
這次回台北(一)兩個故鄉
我是土生土長的沙巴人,十九歲負笈台灣後,在台灣旅居十一年,其中十年住台北,回到家鄉後,發覺自己不清楚家鄉的路名,卻對台北的路名、區名、街道典故比家鄉知曉得更多。
我的心成了半個台北人。
- Sep 16 Sat 2006 18:14
大家來偷窺
- Sep 13 Wed 2006 23:38
張草極短篇
打從一開始接觸皇冠出版社,就開始了我寫極短篇的生涯。
當時的陳皪華主編建議我寫當時在文壇上未成氣候的「極短篇」,我問極短篇的意義?她說,只需在一個場景、一段小節內發揮,不需要整個長篇大論的故事,我想,這不就是我中學時代寫的東西嗎?
- Sep 03 Sun 2006 21:35
無常迅速
年初,一位舊同學死了。
在某個週日,我們幾位校友練合唱時,一位任工程估價師的團員說,王XX過世了。我們大吃一驚,忙問為什麼?該團員也不知道,只是聽說前幾天的事。
- Aug 26 Sat 2006 00:18
電髮和搬飯
以前唸大學時,系上有些同學似乎對我這馬來西亞僑生特別有意見,常常說我的用字不正確。比如某次跟同學聊天,某女同學直髮換了捲髮,我則說:「妳電髮了嗎?」馬上就有某北部同學忙著糾正:「電髮?好好笑哦,在台灣不叫電髮,叫燙頭髮。」咦?是嗎?另一位北部同學困惑道:「可是我們也說電髮呢。」
又一次,我說週末要去戲院,某南部同學又忙於糾正:「戲院是那種演大戲、歌仔戲的,我們叫電影院。」咦?真的嗎?此人真的睜眼說瞎話,我問他:「西門町的日新戲院、東南亞戲院是怎麼回事?報紙上的電影版眾多戲院,好像沒幾家叫電影院呢?」他眼神閃爍,嘴硬依舊:「反正我們不叫戲院。」某中部同學在旁聽了,不禁苦笑搖頭。
- Aug 17 Thu 2006 22:21
不好吃的封面
去年年杪在台北參加倪匡科幻獎頒獎,現場有贈送與會者一本新雜誌——當月的《飲食》雜誌第三期(十一月號),封面主題是「危險的流行美食」,封面有一大張黑色背景照片,散落了一地難看的炸薯條,還沾了黏膩的蕃茄醬,醜陋得很。當下我根本不想翻閱,但我有個壞習慣——不丟書,所以我還是保存了下來。
這本雜誌封面勾起了我不好的記憶——麥當勞或肯德基的炸薯條,剛炸好時像咬保麗龍,冷了之後又垂頭喪氣軟趴趴的,咬起來味同嚼蠟。如果封面要傳達的是「危險」,那麼他們是成功了——危險得令人畏於啟頁。
- Aug 16 Wed 2006 00:32
燒壞腦的滅亡三部曲
寫作「滅亡三部曲」,前後歷時七年,從實習寫到畢業,從未婚寫到已婚,從畢業寫到工作,從台北寫到回鄉開業,人生變化何其多。
寫完之後經已三年,竟無力再寫下一部長篇。
- Aug 15 Tue 2006 00:54
茶室原來如此
也難怪,這其實是一種文化差異。 孫興是香港演員,其妻林美貞是在台灣演藝圈發展的大馬小姐。不論香港或大馬,茶室都是一種大眾飲食店,而在台灣,茶室則是不良場所。在文化認同上,大馬華人親港多於親台,大馬華人對香港還比對台灣熟悉,因為八、九十年代的大馬人熱衷於租看港劇錄影帶(近年有了衛星電視,中、港、台三地節目還有大量播放,才略顯平均),吉隆坡華人又多廣東人,所以許多用字都是港式的。